*知識產權組織(WIPO)于7月3日公布的*新報告指出,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 AI)的持續火爆,全球Gen AI相關專利的申請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,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間累計專利申請量達到了約5.4萬件,但其中約25%都是在2023年申請的。而來自中國的企業在Gen AI相關專利的申請量處于*地位,比如全球排名前三的騰訊控股、平安保險、百度都是中國企業,這也帶動了中國所擁有的Gen AI相關專利數量位居全球*,達到了38,210件,占據了全球約70%的比例,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6倍。
生成對抗網絡(GAN)領域專利申請量*多
具體來說,WIPO援引EconSight/IFI Claims 的數據,將所有已識別的 GenAI 專利家族都根據專利摘要、權利要求或標題中的信息被分配到五種不同的模型類型,包括:GAN(生成對抗網絡模型)、LLM(大語言模型)、VAE(變分自動編碼器模型)、Diffusion models(主要用于主要用于圖像和音頻生成的擴散模型)、Autoregressive models(自回歸模型)。不過, GenAI 專利家族中的很多都不適合任何特定的模型類型,許多 GenAI 專利在專利摘要、權利要求或標題中不包含有關所用特定模型的關鍵字,而是專注于描述專利的用例,僅對所使用的 GenAI 流程進行一般性描述。這使得查找專利并將其映射到五個核心 GenAI 模型變得困難,這些模型在內容上也存在一些重疊。因此,自 2014 年以來,只有大約 25% 的所有 GenAI 專利家族出版物可以映射到這五個模型之一上。
在 GenAI 的核心模型中,許多專利家族屬于GAN模型類別。2014 年至 2023 年間,屬于此類模型的專利家族出版物數量接近 9,700 份,僅 2023 年就發布了近 2,400 個專利家族。VAE模型 和 LLM模型是所申請的專利家族數量第二多和第三多的模型,2014 年至 2023 年間申請的專利家族數量分別約為 1,800 和 1,300 個。
從上圖可以看到,在專利增長方面,與GAN相關的專利家族在過去十年中表現出*強勁的增長。然而,在*近三年中,與GAN相關專利家族的專利增長已經放緩,僅略有增長。VAE 模型和自回歸模型的專利家族也出現了類似的專利增長放緩。相比之下,擴散模型和 LLM 在過去三年中的增長率要高得多,擴散模型的專利家族數量從 2020 年的 18 個增加到 2023 年的 441 個,LLM 的專利家族數量從 2020 年的 53 個增加到 2023 年的 881 個。ChatGPT 等AI聊天機器人引發的 GenAI 熱潮顯然增加了人們對 LLM 的研究興趣。
在過去10年,自回歸模型的專利增長是*為疲軟的。不過,需要指出的是,不同 GenAI 模型的內容存在一些重疊,一些專利家族屬于多個模型。例如,自回歸模型和大型語言模型之間存在重疊,因為 LLM 在定義上是自回歸模型,但并非所有自回歸模型都是 LLM。隨著專利術語隨時間而變化,很可能由于大型語言模型的普及度大幅提升,較新的專利家族更有可能在專利標題、權利要求和摘要中使用術語大型語言模型而不是自回歸模型。這或許可以解釋自回歸模型專利增長動力較弱的原因。
中國生成式AI專利申請量全球*
從*層面來看,中國在Gen AI相關專利申請數量上位居全球*,達到了38,210件,占據了全球約70%的比例,是排名第二的美國(6276件)的6倍。緊隨其后的分別是韓國(4155件)、日本(3409件)、印度(1350件)、英國(714件)、德國(708件)。
并且中國在所有五個 GenAI 模型中的專利家族申請數量上都占據了主導地位。中國在擴散模型中的*地位尤為明顯,自 2014 年以來,中國公布的在該領域的專利家族申請數量達到了500件,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(35件)的 14 倍多。中國在自回歸模型領域的專利全球份額也是非常高。
不過,美國在GAN模型、VAE模型 和 LLM模型領域也比較強。韓國的 GenAI 專利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 GAN 模型類別。對于日本來說,值得注意的是,其絕大多數 GenAI 專利家族都無法與五個核心 GenAI 模型中的任何一個相關聯。印度GAN 專利家族在其 GenAI 專利總量中占比相對較高。英國許多專利家族屬于 GAN模型和 VAE模型類別。德國則偏向 GAN模型 和 VAE 模型方面。需要指出的是,印度的GenAI專利申請數量正以年均56%的速度增加,成長速度是前5大*中*快的。
中國企業排名居前:騰訊控股、平安保險、百度包攬前三,華為排名第十三位
從全球企業在已識別的五種關鍵 GenAI 模型所涉及的專利申請量排名時,發現來自中國的企業處于*地位。排名前二十的企業分別為騰訊控股(2074件)、平安保險(1564件)、百度(1234件)、IBM(601件)、阿里巴巴集團(571件)、三星電子(468件)、谷歌母公司Alphabet(443件)、字節跳動(418件)、微軟(377件)、步步高電子(377件)、網易(337件)、NTT (330件)、華為(328件)、中國移動(300件)、中國*電網(291件)、Adobe(257件)、索尼集團(218件)、西門子(208件)、螞蟻集團(202件)、中國工商銀行(191件)。
可以看到,在排名全球前二十的企業當中,有12家都是來自中國的企業,4家來自美國,2家來自日本,1家來自韓國,1家來自德國。
從細分的五種關鍵 GenAI 模型所涉及的專利申請量來看,騰訊在基于解碼器的 LLM 專利家族方面名列前茅,其次是百度。百度和騰訊也是全球公司中擴散模型的領導者。平安保險集團擁有*的 GenAI 專利組合,在所有五種 GenAI 模型中都擁有很多的專利家族。中國*電網則在 GAN 專利家族方面處于*地位。
谷歌母公司Alphabet*近大幅增加了其 LLM 相關專利家族的數量,并且在 VAE 模型方面排名*第二。IBM 則是 VAE 專利家族的領導者,在 GAN 模型方面排名第二,僅次于百度。
雖然大多數公司在一種主要的 GenAI 模型中擁有專利,但也有一些例外,例如騰訊和 Alphabet 在多種模型類型中都提交了大量的專利申請。
中國科研院校專利申請量居前:中科院*,清華第二
從全球科研院校在上述五種關鍵 GenAI 模型所涉及的專利申請量排名來看,同樣是中國的科研院校排名居前。排名前十的科研機構分別為中國科學院(607件)、清華大學(321件)、浙江大學(320件)、浙江工業大學(190件)、韓國*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(89件)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(80件)、大連理工大學(75件)、中國石油大學(68件)、中國礦業大學 (35件)、美國加州大學(34件)。可以看到,排名前十的科研院校當中,有8家來自中國,1家來自韓國,1家來自美國。
從具體的模型來看,眾多的科研院校主要針對一種模型申請專利,其中 GAN 模型是*受歡迎的類型。中國科學院在GAN模型、VAE模型和自回歸模型申請量方面處于*地位;浙江大學在擴散模型方面的專利申請量處于*地位;清華大學則是LLM專利家族申請數量*多的大學。